染井吉野
又名:东京樱花
学名:Prunus×yedoensis cv. Yedoensis
由来:
关于“染井吉野”的由来与起源,存在众多的说法,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起源于染井村。
在江户末期、明治初期(1720-1735年左右),日本江户(现东京驹込,丰岛区)染井村的园艺师伊藤伊兵卫政武记录了发现并繁殖染井吉野。丰岛区驹入的西福寺境内,伊藤伊兵卫政武之墓的所在地,耸立着一座名为”染井吉野之家”的石碑,见证了人工繁育和种植染井吉野的证据,这为染井吉野起源于染井村的说法提供了可能。岩崎文雄等人的染井村庄的起源理论,估计也与其纪录有关。“染井吉野”最初以日本著名的古游吟诗人西行法师的古诗词“大和的吉野”吟唱的“吉野”、“吉野樱”的名称被广泛出售。藤野寄命先生在上野公园调查樱花发现,“吉野樱”(染井吉野)和吉野山的野生山樱花为不同的种,因为担心叫“吉野樱”容易引起混淆,于1900年在《日本园艺杂志》发表“上野公园樱花的种类”文章,把“吉野樱”以染井村而命名为“染井吉野”(日名“ソメイヨシノ”,Somei-yoshino)樱发表,次年,由松村任三命名其学名至今。1916年美国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发表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屋久岛威尔逊樱,即染井吉野,是由野生的江户彼岸与大岛樱杂交所得的一种杂交种的理论。
在2007年3月,千叶大学中村郁郎和静冈大学的太田智的研究小组,对樱花的19个核苷酸序列分析,推断染井吉野系统起源为母本品种江户彼岸与父本大岛樱的杂交种。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枝条横广生长,树形呈伞形。嫩枝有毛或稀无毛。成叶长7—11厘米,宽4—6厘米,椭圆形,倒卵形至长椭圆状倒卵形,先端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钝形。叶缘重锯齿、单锯齿,齿端锐尖形。表面浓绿色有光泽,无毛;背面淡绿色带白色,有毛。叶柄长1.5—2厘米,有斜上毛,上端有1—2个蜜腺。伞形花序3—4花,鳞片里面有长伏毛。鳞片外面有2种类型的毛。外面的均为短立毛,基部毛长。上部、中央部为收缩长伏毛。苞片外面全体为密生短的直立毛,内侧下半部为长毛。小花柄长约2—2.5厘米,多生开张的斜上毛。萼筒筒状壶形,上部稍收缩。萼片长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萼筒的外面毛多。花瓣5个,椭圆形至卵形,先端凹形,长约1.5厘米,微淡红色,开后渐变为白色。雄蕊约36个。雌蕊1个,花柱的下半部有毛。果实球形,直径约1.2厘米,黑熟,甜酸味带苦味。果核长约0.7厘米,表面平滑。染色体树2n=16。
花期:3月下旬4月初(长江下游),4月上旬(日本东京)
应用
“染井吉野”樱从其出现后,幼年树就开花、先花后叶、盛开时鲜花灿烂、满树繁花等众多特点,很快被广泛贩卖与应用。在明治时期,染井吉野成为一个最受欢迎的品种压倒其他樱花被广泛应用,如行道树灌木,在公园里,干涸的河床。此外,经常被种植在全国的学校校门口附近。染井吉野花盛开的时机和时间快,落花快,开花期大约一个星期,学校种植染井吉野与重瓣樱花两种樱花,入学仪式往往能够有一种樱花盛开。因为它被广泛种植,已成为最常用的樱花的品种。二战结束后,染井吉野取代其他的樱花出现的一个爆炸性种植时代,成为日本最常见的樱花树。现在全日本80%的樱花为“染井吉野”。日本媒体叫“樱花的开花”时的“樱”,就是染井吉野,成为日本樱花花期预测的指示品种。染井吉野是现代观赏樱花的代表种。
“染井吉野”被日本当作代表和平友好的礼物广泛赠送到世界各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华盛顿的樱花。中日重新建交后,日本经常将樱花赠送给中国各地,其中包含染井吉野。
“染井吉野”在中国以前的名称比较混乱,有称“吉野”、“吉野樱”、“东京樱花”,也有种植户通俗称“日本早樱”、“速生樱花”、“单樱”等。这些叫法容易引起混淆,不利于专业的应用与生产,似有不妥。可能还是以“染井吉野”、“东京樱花”比较容易统一识别与生产应用。
“染井吉野”因为是两种不同的樱花杂交而来,本身又容易异花授粉形成新的杂交。所以,染井吉野不用种子繁殖,目前最广泛、常用的是嫁接繁殖。目前,几乎所有的染井吉野都来自嫁接苗。中国无锡、武汉、北京、青岛、旅顺、大连、杭州、上海、西安等地均有种植,国内现在各地开始应用,普及度还不太高,在各专类园中作为主要核心品种,并举办了樱花节活动。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根据种植在小石川植物园的染井吉野的纪录,在1868年就达到100岁。于1935年种植在东京市“砧公园”的染井吉野近80年;在1892年种植在神奈川县秦野的小学的两棵老树超过1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