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樱文化
古代中国樱花、樱桃不分。中国的樱文化最初由樱桃的食用功能开始,伴随着封建礼教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借助樱桃的食用功能赋予它的特殊含义,以及文人雅士对樱桃特殊意义的期望进一步发展了多元的樱文化,主要为祭祀、赏赐、宴会、科举、感恩、娱乐、诗词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经考古研究,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河北藁城县台西村的商代古墓,湖北江陵战国古墓中,均发现出土的樱桃核。据此,至少在3000年以前,樱桃就伴随我国古代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远古时,樱桃是否被食用,因何放进古墓难以断定,但樱桃为初夏的早熟水果,甘甜可口,从古至今一直为人所喜食。
随着周朝礼仪制度的建立以后,樱桃作为早熟的水果登上了宗庙祭坛。
《礼记.少仪》记载“未尝不食新”;《吕氏春秋·仲夏》“仲夏: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史记.叔孙通列传》等均有相关的记载与描述。《说文解字》:“莺桃,莺鸟所含食,故又名含桃。”《吕氏春秋·仲夏》高诱注:“含桃,鸎桃。鸎鸟所含食,故言含桃。”前面所指“含桃”,即为樱桃。此后各朝均有采用樱桃春祭记载。古代的农耕神祭文化,不敬祖先神灵不敢先吃,“未尝不食新”是必须遵守的戒律。随着封建礼教、仪规的发展,樱桃从一种普通的时令水果,上升为宗庙神圣祭祀的礼仪用品。
祭祀过后把樱桃赏赐给内宫诸王、臣子百官等,体现君主对臣子的恩宠或君臣同乐,被统治者用来笼络人心,意义深远。《魏文帝集》载锺繇书曰:属赐甘酷及樱桃。刘裕赏赐樱桃与其子义恭。梁简文帝皇太子《奉答南平王赉(赏赐)朱樱诗》、梁庾肩吾《谢蒙赉朱樱启》中均记载把樱桃作为赏赐、赠送的物品。如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不但描述了寝园春荐把樱桃作为祭品,还描述了祭祀后官员详细生动而庄重的吃樱桃的场面。其后,樱桃作为赏赐的记载层出不穷,由此而产生的谢恩记载也不胜枚举。《唐景龙文馆记》、《旧唐书.后妃传》、唐李绰《秦中岁时记》、张籍《宫词二首》均记载了樱桃时节,皇家各种围绕樱桃的宴会丰富活动与赏赐、娱乐。
唐朝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给樱桃文化带来飞跃的发展。
李直方《唐国史补》记载以樱桃科举名次第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唐朝廷开始专门为春闱考中的人举办宴席“十八擢第”,其中之一为“樱桃宴”,也叫“珠樱宴”,唐僖宗时期特别兴盛樱桃宴。该宴会成为科举录取举办的专用宴会名称,后来发展成为不仅仅是朝廷举办的招待赏恩宴,《唐摭言》描述了考中的人可以自己或集资举办宴请官员吃“樱桃宴”的记载。 樱桃宴还发展为皇帝进行官员任命、宴请接见仪式的宴会,意义非凡。杜甫《野人送朱樱》诗:“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皇帝在门下省召开樱桃宴,委以官职,从而 “此日尝新任转蓬”。对读书人应是终生难忘。皇帝在举办“樱桃宴”笼络人心、体现恩宠时,大小官员要写诗作赋感谢皇恩。王建《宫词》当然要写诗作词谢恩。白居易《天寒晚起引酌咏怀寄许州王尚书汝州李常侍》、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古代樱桃、春笋上市的季节表示阳春三月到来,也叫 “樱笋年光”或“樱笋时”,在唐朝皇宫、朝廷部门举办筵席时有一种专门的春宴叫“樱笋厨”。钱易《南部新书》卷2记载“樱笋厨”的情况,后来也有用“樱笋厨”来表示到朝廷去做京官。宋陆游《送陈吏部还朝》“且喜公归樱笋厨”。民间以樱桃﹑春笋作佳馔的宴会叫“樱笋会”,后亦泛指春宴。“樱桃宴”发展成为文人雅会的宴席。
除了祭祀赏赐,樱桃关联科举、走上了朝宴,带来君臣娱乐。《太平御览》卷758记载了东汉明帝夜宴群臣,以赤瑛盘盛樱桃,群臣误以为空盘,举烛照之后,方知盘中不空,皆拜谢为乐的宴会娱乐场景。唐朝皇帝赐吃樱桃可以说得上是与百官们超级娱乐了。《旧唐书·中宗纪》记载中宗游樱桃园,引官员学士在芳林园尝樱桃。令大家用口摘,喝酒娱乐的生动故事。《唐语林》卷5说也有相关记载。另据《中朝故事》记载:每年樱桃熟时,军队设宴,恭候皇上的行幸,尽日倡优百戏水陆无不俱陈,在处堆积樱桃以充看玩。王建的《宫词》“分朋闲坐赌樱桃,收却投壶玉腕劳。”也把宫中以樱桃做赌资进行投壶娱乐的社会娱乐史实反映出来。
唐明皇赐樱桃令群臣口摘,群臣赋诗,打开祭祀时神圣,祭祀后严肃气氛,恩赐的感恩戴德,打开了樱桃活泼、娱乐、风雅文会等多元风气。白居易对樱桃别有钟情,其赋诗极多,达18篇之多,柳宗元、杜甫、宋陈与义、辛弃疾、宋张镃等一大批文文人雅士借樱桃抒发感情。
随着唐朝思想的开放兼容,化的繁荣璀璨,并由此引发了关于樱桃的大量诗词文献,发展了樱桃文化。祭祀后赏赐樱桃、朝宴举办“樱笋厨”,为科举录取及任命官员举办的“樱桃宴”,皇宫的上行下效,文人雅士的内心期望,发展出“樱笋会”,从而把樱桃发展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精神希望。民间则附庸风雅进一步把樱桃作为一种普通水果发展到一个精神高度。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与樱桃相关诗词歌赋,极大丰富了樱桃文化。
将樱桃形象与美女的标准相结合,实现了樱桃形象的优雅转身,也是现代人对樱桃形象最深刻的地方,那就是 “樱桃小口”成为审美标准之一。也实现了樱桃形象最终定型。
中国古代女子点染朱唇是一项重要的化妆项目。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妇女妆唇习俗,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在两唇中心用红色的唇脂膏点上厚厚“口红”,像倒扣的樱桃一样的的唇部化妆款式,使秀美女子显得格外清秀,妩媚动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在敦煌莫高窟第249窟中的菩萨像及其他女像,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绢画中的女供养、飞天,特别是《引路菩萨》中的仕女,均出现“樱桃小口”的形象。其他唐代画作均反映出了唐朝女性崇尚以“樱桃小口”为美的历史。樱桃的鲜红小巧的形象,是古代对女子美的一种追求。
对樱桃的美女形象定格与影响比较大的有梁朝江淹、南唐冯延巳、白居易、蒋捷。梁朝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用“点绛唇”描写美女口部的诗句。南唐冯延巳首次用“点绛唇”为词牌名作“荫绿围红,梦琼家在桃源住……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收录在《阳春集》中。“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因此而成为一个专用的词牌名。一下子把樱桃与情感,郎才女貌,郎情女意从而创造了一种专门格式的抒情方法,其间美词不胜枚举。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千古绝唱,自此樱桃小口与樊素被载入了史册。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让他成了著名的“樱桃进士”。
阳春三月,樱桃花开,也就是“樱笋时”。其间中国不同时代有两个传统节日,“三月三”上巳节和清明节,平时深居简出的妇女在这两个节日被允许到郊外水边戏水,祭祖,踏青。汉代所定上巳节,本为“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来发展为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樱花盛开,两节相继到来,男女聚会,儿女情长。
纵观历史,樱桃以食用为主线,上升到封建礼仪,赏赐,科举取士,举办樱笋厨,樱桃宴,变成春宴,文人雅士写诗作赋,举办樱桃会,看到樱桃花,想到樱桃宴,写诗作词感恩答谢。赐、送樱桃,相互祝福。各种庭宴、风雅文会,美女歌姬点绛唇助兴。这成了中国樱花文化发展的一个轨迹。现在的樱花品种大多由日本传入,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日本的赏樱了解更多,以致提到樱花,便是日本,反而对中国的樱文化的了解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