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樱花文化
提到樱花,首推日本。日本的樱花世界著名,在日本如果单说“花”字,一般即指“樱花”。日本辞书《广辞苑》(第五版)关于“花”的词条的解释。1、“特指梅花或樱花,平安后期以后指樱花。”现在,日本人习惯把樱花视为“国花”。
日本国内原产的樱花不同于中国原产的果实甘甜美味樱桃、毛樱桃等,其所结果实味苦而不能食用。日本樱文化的起源也不同于中国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主要由日本的自然神灵信仰和土著的神道信仰发展,伴随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逐步演变成独特的樱花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变。关于樱花的最早文字描述,是关于樱花的神话传说。
一、 远古的神道文化
日本樱花的文字出现被塑造成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说法,跟神话、土俗信仰甚至宗教等文化要素有关的符号。
日本《古事记》(712年)里记载的天孙(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的妻子、神武天皇曾祖母——木花之佐久夜毘卖(《日本书记》(720)中为“木花之开耶姬”),其名“木花”在古代日本专指樱花。山田孝雄考证认为古日语存在ra音转为ya的运用情况,故“佐久夜”(sakuya)也就是“樱花”(sakura)。在日语中,动词开花的“开”,读音“saku”,表示复数的词读作“ra”,把二者合起来即为“sakura”,意思为开花繁茂的植物。木花之佐久夜毘卖就是指“樱花女神”。与此神话故事相关联,日本原始时代自然崇拜“浅间信仰”,把富士山奉为神山。现在日本关东、中部地区,还建有不少浅间神社,其中供奉的主神就是与神山富士山结合为一体的木花之佐久夜毘卖,成为世人祈求平安与守护的神祗。远古时代日本人认为山神冬季栖身于山上,春季下山栖身于樱花树上。正是木花之佐久夜毘卖被视作樱花的“神灵”,樱花树自古以来被看作神木。至今,有些地方每年还举办祭祀仪式。此时的樱花完全是日本神话中的美丽女神的形象。
《古事记》还记载“亦使木花之佐久夜姬者,如木花之荣荣坐,因立此誓者而使二女贡进。今汝令返石長姬而独留木花之佐久夜姬,故今后天神御子之御寿者,将如木花之稍纵即逝矣。或因此故,是以至于今,天皇等之御命皆不长也。”远古时代日本认为樱花虽然美丽但凋谢也快,家里种植樱花有损子孙寿命,家庭一般不种樱花。现在日本已经没有这种禁忌,樱花成为日本各地广受欢迎的植物。柳田国难通过对垂樱(丝樱)的考察,发现垂樱多植于墓地灵界以及神社佛阁处,认为樱花与死灵信仰有关,推断因为人们相信行空神灵地上降临之时,乃择樱树而栖;还根据观樱花祈求亡灵免除地狱之苦的口头传承,认为上古存在把观花作为祭礼的时代。樱花开放后,气温上升很快,各种病菌开始复苏,快速繁殖,影响人的健康。古代日本认为病疫随着花瓣飘零而到处传播。后来产生了镇花祭、安乐祭等习俗,在平安时代的宫中、神社非常盛行在樱花落花的3月末4月初举行为除祛病疫祭祀活动。
二、樱花与水稻农耕祭祀
在距今大约3000年的日本绳文陶器时代最后阶段,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就引进到了九州北部。开始种植水稻,标志着日本社会发展到农耕社会。进入弥生时代到大约公元300年,即大和时代文化期的开始阶段,水稻种植技术在日本进一步发展并普及。
水稻原产亚热带,喜高温高湿气候,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在暖温带及北亚热带地区栽培,播种栽培时间过迟,影响产量。水稻的种植,对物候,农业技术,合作生产的要求更高。时至清明,日平均气温达12℃,正是春耕春种的时,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稻苗烂秧,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日本为地域狭长的岛国,气候变化大。在日本古语中,“樱时”的意思是春天的时节,樱花的盛开,气温稳定在12℃以上,意味着寒冬的过去,春天的到来。通过长期的积累,人们发现樱花开放之时,就可以放心种植水稻,樱花因而发展成为水稻播种的指示植物。与此相似,中国古代用“樱笋时”、“樱笋年光”代表阳春三月,表示春天的到来。以物候作为农耕指示也很常见。现在,长江下游的农民在樱花开放的清明时节,柳树发芽时开始进行水稻浸种,在种子内插上柳枝来指示水稻的发芽情况。清明所属三候之首“一候桐始华”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中国侗族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也是以其他植物为水稻的耕作指示植物的例子。
在远古时代,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认为神灵掌控自然万物。人们通过祭祀神灵,驱除瘟疫疾病,祈求保佑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远古人类从渔、猎、采集社会过渡到开展种植的农耕社会,春季播种的祭祀活动是祈求、庆祝一年丰收的农耕起始活动,占有非常神圣而重要的地位。与水稻种植相关祭祀仪式,物候知识也传到日本,并与日本的本土神道文化、土俗信仰等相结合。由此产生的日本的“神田播种祭”是一个神圣的、影响久远的水稻播种祭祀活动。物候对开展农事活动尤为重要。长期的探索实践,先民学会了根据植物、动物的物候规律,及时开展农事活动。有学者指出,樱花(sakura)中的sa为谷物之神,kura为神之坐台,因而樱花就是田神(谷物神)依附之所的意思,樱花盛开即为田神到访的象征。从弥生时代已经成为农耕民族的日本人社会中,樱花被当作田神之花。此外,日本民俗学者和歌森太郎也认为,sa是稻田的神灵。从磐座(iwa kura)、高御座(takami kura)等看(日文里“座”读作kura),kura在古语中应该是神灵的供台。对于农民乃至整个古代的日本人来说,樱花也许原本就是稻谷神灵的依归之物。和歌森氏认为稻谷神(sa神)及田神信仰存在,这种信仰的神祗就栖宿于樱花树。日本学者折扣信夫则认为,奈良的和歌中,未见有赏樱花描述,进而推断,上古的日本栽植樱花不是用来观赏,而是用于实用性的占卜活动,樱花的开放凋落,可以预兆稻谷丰歉。换句话说,樱花与稻作祭礼联系在一起。“农の花”所说的就是在樱花开放的时候进行种植水稻,有时称为“种まき樱”人们会把山上的樱花移植到院子里,不仅作为观赏,还作为指示农事植物,进行占卜祭祀,放歌畅饮,祈祷神灵保佑。
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出发,樱花与日本人的土俗信仰相连,有以樱花祈祷丰饶的稻作仪式。
在远古时代,日本在宫廷贵族醉心赏花的王朝以前,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民俗信仰,樱花是作为神、灵、圣,民俗把樱花祭祀作为神圣的活动。作为神圣的祭祀活动,祭祀过后的聚会,祭祀过后郊游发展成为一种习俗,借此机会,走向社会,郊游嬉戏,甚至发展成为谈情说爱的节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与地方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日本同中国一样发展轨迹相似。由祭祀发展为欣赏樱花,郊游等。
三、 唐文化的影响
日本远古有语言而无文字,对樱花文化发展的考证,除了现在遗存的民俗、祭祀活动、神话故事等,主要依据在后来汉字传入日本后出现的各种文字记载。
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日本舒明二年)开始,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例,遣使入唐,至公元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对中国文化、经济、科技等一系列的学习。遣唐使活动对日本经济、社会、文化影响较大,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唐朝文化的模仿。出现了《古事记》、《日本书记》、《万叶集》、《怀风藻》、《古语拾遗》、《古今和歌集》等一大批古籍,从中可以窥出樱花在日本文化中发展的点滴。
奈良时代(710—794),最早出现樱花的是《古事记》(712年)。主要记载的樱花女神——木花之开耶姬的故事。讲述了天皇只爱樱花女神,天皇的子孙如同樱花一样开花繁盛,而稍纵即逝,寿命不长的神话故事。
《日本书记》(720)的记载履中天皇402年活动的一段话:
三年(402年)冬十一月,丙寅朔辛未,天皇泛兩枝船于磐余市磯池,與皇妃各分乘而遊宴.
膳臣-余磯獻酒,時櫻花落于御盞.天皇異之,則召物部長真膽連,詔之曰:「是花也,非時而來,其何處之花矣?汝自可求.」於是,長真膽連獨尋花,獲于掖上室山而獻之.天皇歡其希有,即為宮名.故謂-磐余稚櫻宮,其此之緣也.是日,改長真膽連之本姓,曰-稚櫻部造.又號膳臣余磯,曰-稚櫻部臣.
书中描述了履中天皇池中泛舟游宴,樱花飞入酒杯中的情景。正是这段话,反季节的开放的樱花一改神话形象而成为自然审美的象征,同时也宣称樱花时代的到来。
7世纪,日本女皇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及开展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三月三(上巳节)活动;还参加龙田神祭等活动。
万叶时代(629—759年),在《万叶集》中出现受唐朝文化影响的赞美樱花的歌。如:
“綠色淺深野外盈 雲霞片片錦帷成 殘嵐輕簸千匂散 自此櫻花傷客情”,“紅櫻本自作鶯栖, 高翥華閒終日啼。獨向風前傷幾許,芬芳零處徑應迷。”,“春往散花舊柯新,每處梅櫻別家變。樂濱海與泰山思,奢殺黃鳥出幽溪。”(藤原朝忠),“春霞櫻枝凝白花,流湍曳水紊瀨聞。 假廬前泉鳥倡梅,舌簪簸攬指南車。”这些诗歌已经以抒情的形式出现,显然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有像这样至今仍脍炙人口的诗句:“志贺都城,已成废墟。旧日宫殿,付之一炬。昔日山樱,依然如故,峰峦叠翠,五彩缤纷。” 在《万叶集》里,还有用“樱儿”(sakurano)来比喻为情所困,最后选择死亡的美丽少女的形象。《万叶集》是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相当于我国的《诗经》,《万叶集》中大量用植物作比的优美诗句,樱花占中共166种植物中的第8位。 所收咏梅和歌一百一十八首,咏樱四十四首,虽然如此,但奈良时代(710—794)最具代表性的花却不是樱花而是梅花。
《怀风藻》(751年)中记录了比良夫的《春日侍宴.应昭》“论道与唐齐,论德共虞邻。冠周埋尸爱,驾殷解纲仁。淑景苍天丽,嘉气碧空陈。叶绿园柳圆,花红山樱春。云间颂皇德,日下沐芳尘。宜献南山寿,千秋衡北辰。”长屋王的《初春于作宝楼置酒一首》“景丽金谷室,年间积春樱。松烟双吐翠,樱柳分含新。岭高阁云路,鱼惊乳藻滨。激权移舞袖,流却韵松笋。”侍宴从驾、宴游、述怀、咏物等防汉唐文学的官样文章中借樱花表达宫廷诗宴这种官式场合的酬唱。
《凌云集》中平城天皇(774年9月25日—824年8月5日)的《赋樱花》,“昔日幽岩下,光华照四方。胡逢攀折客,含笑互三阳。送气时多少,乘阴复短长。如此何一物,擅美九阳春。”。绚丽的樱花在日本原本是美丽的女神的化身,这里的借樱花来比喻皇帝女儿的美丽,已经完全超脱了神话的色彩,使樱花与美妙女子相联系成为一种俗化。
到了平安时代樱花受到了广泛的欣赏,人们就欣赏野生的樱花。《古今集》中赞美樱花的更数不胜数。在《古今和歌集》里,樱花被比喻恋爱,是表明爱情的最典型的象征,把对女性的爱慕之情,通过和歌来表达。描写了《古今和歌集》作者之一纪贯之曾到过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女子在摘樱花,后来他咏了下面的这首和歌“山樱烂漫霞氤氲,雾底霞间隐芳芬。多情最是依稀见,任是一瞥也动人。”交给那位女子的家人;和歌“春霞笼罩里,仿佛见山樱。未睹斯人面,先生恋爱情。”均反映了将妙美女子比喻樱花,产生爱慕之情的抒情文章。樱花此时已经从神逐步转变为人间的女子情感层面。
日本对樱花的认识、态度、与表达的方式已经明显受到了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樱花对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日本的文学、诗歌、散文往往把樱花作为描写、歌咏的重要对象。
四、赏樱花的兴起
樱花在日本远古时代就以“美丽女神”的符号出现,人们如何欣赏她,无从考证。履中天皇402泛舟游宴巧遇到反季节开放的樱花,无比惊奇,此事虽是300年后对以前历史的追述记载,但当时对樱花关注应该可以探知。日本人赏樱花的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源于平安时代在宫中举行的樱花宴。正典记载赏花的习俗开始于平安时代812年,从嵯峨天皇开宴赏樱、赋诗赏赐开始,并从贵族、武士到平民,从城市到地方蔓延开来。
据《日本后记》卷廿二记载:弘仁三年(812年)二月辛丑,幸神泉苑,覽花樹.命文人賦詩.賜綿有差.花宴之節,始於此矣.
喜爱樱花的嵯峨天皇开宴赏樱,形成宫廷传统,使赏樱花,吃樱花宴成为节。这可能与当时日本近200年模仿唐朝文化的交流有密切关系。公元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盛唐期间,中国樱花与梅花等一样已经发展出丰富的特色文化。中国的樱文化是否影响日本,不得而知,但此时日本的文化受唐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此时日本的樱文化还只是刚刚走下神坛,走向民间不久。其后嵯峨天皇儿子仁明天皇将紫宸殿南阶下的“右橘左梅”改种成“左樱”,于是,典礼行事之际,左近卫府的羽林军便排列在山樱之下。从此,寺庙神社贵族间盛行在樱花下举行庆会。
樱花在日本真正取代梅花得到广泛普及与喜爱是在平安时代。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咏樱花的歌比咏梅花的歌要多出5倍,,赏樱活动也开始盛行,樱花已成为主角。平安时期贵族的庭院里都种植樱花,每年春天举办樱花宴,樱花宴当时视为王权的象征,也是贵族实力的象征。平安时代后期开始,樱花从土俗边缘走入社会中心,除了宫廷的花宴,还有贵族、武士举行称之为“樱狩”的赏花或赏花加打猎等活动。在平安时代(794年——1192)末开始大量种植各种各样的樱花。
日本的赏樱花即“花见”最兴盛的时代可能起始于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并经过丰臣秀吉统治时期的 “醍醐の花见”被作为“年中行事”固定下来,成为日本人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庆长三年三月十五日(1598年4月20日),近代首次统一日本并建立高度个人威望的丰臣秀吉召集皇亲、大名及下属1300余人,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盛大的赏花会,并作吟唱赏樱宴得和歌集保存在今天的三宝院,历史上称这次赏樱活动为“醍醐の花见”并载入史册。其后半年,丰臣秀吉去世。丰臣秀吉最后一次到醍醐寺赏樱时所吟诗句“随露而生,随露而散,此乃吾身,如烟往事,宛如梦中之梦。”至今广为传诵。樱花以江户城为中心,开始在关东各地被广泛种植并快速蔓延到全日本。现在,京都醍醐寺每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有“太阁花见行列”,力图再现当年丰臣秀吉举办赏花会的盛况。
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更是呈现出以“群集”、“饮食”、“群樱”的群体参与的赏花活动,少数人的“风雅”化成为大众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十七世纪后半,赏花蔚然成风,“或歌樱边,或宴松下,张幔幕,铺筵毡,老少相杂,良贱相混。有僧有女,呼朋引类,朝午晚间,如堵如市。”樱花观赏平民化,逐渐成为日本人每年固定的活动。
樱花被赋予了俗的性格,从神坛走向了民间。“花见”(Hanami)成为日本平民百姓的年中行事则是江户时代以后的事情。“花见”成为日本独特的赏花方式,每当春天樱花季节展开之际,群聚于各地赏樱名所,席坐樱花树下,举杯高歌,谈笑春风,尽情享受到好春光。,“花见”被纳为英文中日本人特殊的赏樱盛宴专有名词
五、樱花与武士道
公元7世纪左右,日本开始了名为“大化改新”的封建化改革,建立了模仿唐朝的土地制度,贵族与寺庙不纳税,导致了贵族与天皇的分权产生,产生了类似割据的土豪,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逐步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大化革新后的征兵制度随着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也日渐松弛,9世纪初改行“健儿制”,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军队素质一落千丈。庄园、土豪的兴起,促使庄园主为了领土与安全分离一部分农民进行训练,后来发展成为专门负责保卫的武士团。寺院也发展了僧兵。这种没有国家法律约束、没有信仰,专职看家护院的打架武士团无异于土匪。暴力、背叛、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给社会底层百姓带了巨大的痛苦,既成为被边缘化的天皇中央政权,实际控制地方的土豪、大名的心头之患,也成为他们争取拉拢为其卖命的对象。从而促使武士团由武装力量上升为武装的政治力量。公元12世纪,源赖朝击败所有对手,统一了日本各地的土豪。建立了幕府政权。武士阶层正式产生。为加强政权的统治,规范对武士的管理。源赖朝要求武士们将中国的禅宗极严格修行精神融入日常的训练,同时将中国的儒家精神引进要求武士们具备武勇轻生,爱名尚义的精神,养成重视礼仪的修养、俭约寡欢的品格。从此产生了“武士道”。
为了达到对武士的有效控制,丰臣秀吉发布了著名的“缴刀令”,完成了武士跟农民的分离,并使武士成为贵族,逐渐将这个阶层转化为国家的基石。后来的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进一步完成了对武士道的改造。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与幕府的利益。德川家康引进了日本传统的神道教忠君敬祖,佛教禅宗不畏死亡,儒家的伦常秩序的各种思想进行整合成视死如归的效忠精神。最初的武士道总结地说有八个字,那就是:义,勇,仁,礼,诚,名,忠,克。在为政权所利用时进行精神美化与精神统治,推崇的是善良的本性。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本来是一套道德体系,崇尚克己,奉公,勇敢,隐忍,谦让的道伦理观,统治者却断章取义,过分突出“勇”和“忠”,因为自古武士把武士刀和和弓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日本有句民谚说“樱花七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而整棵樱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也就半个月左右。单朵樱花并不特别美丽,可一旦樱花开放,所有的花会同时开放,满树繁花,云蒸霞蔚,极尽烂漫。然而,就在樱花开得最绚烂的时候,就是凋谢之时,瞬间,满树繁花漫天飞舞,落英缤纷,日本人一致认为樱花一起开放,一起凋零更为壮观,“毫无眷恋地一气飘落散净”,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人生无常,哪怕再短暂,应该灿烂的开放,壮烈的死去。樱花的短暂绚烂与瞬间飘零正好拿来写照整天与刀与弓相伴的武士们的人生观。
日本人特有的岛国民族心理使得日本人对樱花、武士道的美的欣赏有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之处,以“物哀”,“空寂”为美的审美观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等诸多心理特征。武士道最光彩的时候,就是他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时候。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1748年,“人中武士花中樱”的台词出现在演义家将为主公复仇的歌舞伎戏剧里,樱花历来的女性形象为之一变。其后,力主驱逐儒佛、恢复古道的国学家本居宣长自称“樱奴”,写下一首和歌:“人问敷岛大和心,朝日烂漫山樱花。”樱花从此跟大和心、大和魂挂上钩。出现“人数武士,花数樱花”的精神类比,以及“欲问何似大和魂,恰如朝日映山樱”的名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干脆而不留恋,被尊为日本精神。
明治维新后,日本创立了近代国家,樱花被植入国家这一共同体,通过各种“言说”的演绎,使樱花等于国花呼之欲出。明治年间,天军齐唱大和樱,樱花最终变成军国之花、靖国之花,被赋予民族、国民、武士道乃至国家等象征意义。以至日本的武将在战死后也成称为“花散”。战死的军人热衷于被埋葬在樱花树下,迷信于樱花会开得更红艳,以期让灵魂得到升华。
二战战败后,战争也给各日本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人开始从审视日本的军国主义,日本对樱花的理解也重新审视,甚至到了要否定它的地步。后来崇尚自由、民主、和平的思潮使樱花重新回归到人民的心中。日本人心中的友谊、和平的一面也通过樱花得到表现。“阳光”樱培育者高岗正明的思想转变与实际行动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六、近现代日本的樱花与日本人
经过最初的皇宫、贵族知识层的花宴(赏花与酒宴结合),到中世纪的武士阶层,扩展到大众赏樱,樱花浸透到日本的每一个角落。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学欧,社会与经济取得很大的发展,樱花被植入国家这一共同体。一方面,樱花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变成了军国之花、靖国之花。另一方面,樱花也被作为友谊、和平的象征,作为重要的礼品广泛赠送给世界各地,广大民众群体赏樱活动蓬勃发展。
1909年、1912年两度捐赠樱花树给美国首都华盛顿。至今,美国华盛顿的樱花节游客如潮,成为世界著名的樱花界。以后,赠樱花树遂成日本外交手段之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田中角荣首相以日本国民的名义向中国赠送樱花树,后分植于北京、天津、沈阳。日本官方、民间对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樱花赠送与交流活动不胜枚举。樱花似乎代表着日本国家、人民,成为友好、和平的象征。
现在樱花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当樱花开放时,就是举国欢庆,全民赏樱之时。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祭(节)”。日本气象厅专门制定“樱花前线”预报樱花花期,后因预报不准还导致气象厅的官员辞职,改由现在的日本气象协会发布“樱花前线”。从三月初到五月中旬,由九州到北海道,这一条“樱花前线”推进到哪里,广播、报纸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樱花开放的消息。各地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樱花祭”,亲朋好友围坐在樱花树下,一改平时温文尔雅的谦谦形象,吃着便当(饭盒),饮着清酒,谈笑风生,旁若无人,完全陶醉在漫天飞舞的“花吹雪”中,其兴奋无异于儿童春游。有些公司将赏樱花列为公司的“指定项目”,以增强对员工的人文化关怀。日本人每年“花见”活动乐此不疲。期间樱花及赏樱花相关的商品、纪念品层出不穷。日本也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的首选之地,世界各地的旅行社及旅游宣传均会宣传日本的赏樱之旅。
樱花也在日本文化中发展出占了众多的词汇,如:樱时、樱月、樱前线、樱吹雪、樱雨、樱山、樱衣、樱汤、樱蒸、樱酒、樱饼、樱乌贼、樱煎、樱鱼、樱鲷、樱干、樱鳟、樱肉、樱麻等,就连考上大学,称飞来的录取通知书,叫“樱花开了”;大学毕业,有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叫“樱花又开了”,工作有成绩,被提拔重用,叫“樱花盛开了”,称同事、同学叫“同期樱花”等。
现在,日本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与融合西洋文化。樱花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文化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成了名副其实的“樱花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