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颈天牛、咖啡豹蠹蛾是樱花的主要蛀干性害虫。桃红颈天牛主要蛀食主干;咖啡豹蠹蛾主要蛀食1—2厘米粗的枝条。9月份,当年发生的桃红颈天牛已经有一定虫龄,可以在主干下面的地表上看见橘黄色的虫粪;咖啡豹蠹蛾定龄基本成熟,准备越冬,以前很难发现,9月份中下旬,开始在蛀道最下端咬断枝条,仅留一层皮,风吹后,枝条折断,极易辨认,虫留在断裂下的枝条中,收集处理即可。
桃红颈天牛
桃红颈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体黑色,有光亮;前胸背板红色,背面有4个光滑疣突,具角状侧枝刺;鞘翅翅面光滑,基部比前胸宽,端部渐狭;雄虫触角超过体长4~5节,雌虫超过1~2节。它体长28~37mm。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外形特征
桃红颈天牛体黑色,有光亮;前胸背板红色,背面有4个光滑疣突,具角状侧枝刺;鞘翅翅面光滑,基部比前胸宽,端部渐狭;雄虫触角成虫 有两种色型:一种是身体黑色发亮和前胸棕红色的“红颈型”,另一种是全体黑色发亮的“黑颈”型。据初步了解,福建、湖北有“红颈”和“黑颈”两型的个体,而长江以北如山西、河北等地只见有“红颈”个体。成虫体长约28-37毫米,体黑色发亮,前胸背面大部分为光亮的棕红色或完全黑色。头黑色,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深凹。触角蓝紫色,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各有刺突一个,背面有4个瘤突。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较前胸为宽,后端较狭。雄虫身体比雌虫小,前胸腹面密布刻点,触角超过虫体5节;雌虫前胸腹面有许多横皱,触角超过虫体两节。卵 卵圆形,乳白色,长约6-7毫米。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较宽广。身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稍呈圆筒形,体两侧密生黄棕色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横列4个黄褐色斑块,背面的两个各呈横长方形,前缘中央有凹缺,后半部背面谈色,有纵皱纹;位于两侧的黄褐色斑块略呈三角形。胴部各节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并有横皱纹。
蛹 体长35毫米左右,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生活习性。
桃红颈天牛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寄主枝干内越冬。河北地区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羽化后的成虫在蛀道内停留几天,再外出活动。成虫多在每日中午在枝条上栖息与交尾,卵产于枝干上皮缝隙中,乱期7天左右。幼虫孵化后蛀入韧皮部,当年不断蛀食到秋后,并越冬。翌年惊蛰后活动为害,直至到木质部,逐渐形成不规则的迂回蛀道。蛀屑及排泄物红褐色,常大量排出树体外,老龄幼虫在秋后越第二个冬天。第三年春季继续为害,于4~6月化蛹,蛹期20天左右。
一成虫于5-8月间出现;各地成虫出现期自南至北依次推迟。福建和南方各省于5月下旬成虫盛见;湖北于6月上中旬成虫出现最多;成虫终见期在7月上旬。河北成虫于7月上中旬盛见;山东成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出现;北京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
生物学特性
危害症状
桃红颈天牛主要危害木质部,卵多产于树势衰弱枝干树皮缝隙中,幼虫孵出后向下蛀食韧皮部。次年春天幼虫恢复活动后,继续向下由皮层逐渐蛀食至木质部表层,初期形成短浅的椭圆形蛀道,中部凹陷。6月份以后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质部,蛀道不规则。随后幼虫由上向下蛀食,在树干中蛀成弯曲无规则的孔道,有的孔道长达50cm。仔细观察,在树干蛀孔外和地而上常有大量排出的红褐色粪屑。以幼虫在主干蛀道内危害。6至7月成虫羽化,12∶00 -14∶00活动最盛。卵产于主干表皮裂缝内,无刻槽。被害主干及主枝蛀道扁宽,且不规则,蛀道内充塞木屑和虫粪,危害重时,主干基部伤痕累累,并堆积大量红褐色虫粪和蛀屑。粪渣是粗锯末状,部分外排。桃树一般可活30年左右,但遭受桃红颈天年桃树的寿命缩短到10年左右,因其以幼虫蛀食树干,削弱树势,严重时可致整株枯死。
近年来在冀东地区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果农们应引起注意。桃红颈天牛主要危害桃、杏、李等核国类果树,幼虫在树干内蛀咬隧道,造成皮层脱落,树干中空,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致使树势衰弱、产量降低、甚至死亡绝产。
防治方法:
捕捉成虫。六、七月间,成虫发生盛期,可进行人工捕捉。捕捉的最佳时间有二,一是早晨6点以前,二是大雨过后太阳出来。用绑有铁钩的长竹杆,钩住树枝,用力摇动,害虫便纷纷落地,逐一捕捉。人工捕捉速度快,效果好,省工省药,不污染环境。桃红颈天牛蛹羽化后,在6~7月成虫活动期间,可利用从中午到下午3时前成虫有静息枝条的习性,组织人员在进行捕捉,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涂白树干。四、五月间,即在成虫羽化之前,可在树干和主枝上涂刷"白涂剂"。把树皮裂缝,空隙涂实,防止成虫产卵。利用桃红颈天牛惧怕白色的习性,在成虫发生前对树主干与主枝进行涂白,使成虫不敢停留在主干与主枝上产卵。涂白剂可用生石灰、硫磺、水按10∶1∶40的比例进行配制;也可用当年的石硫合剂的沉淀物涂刷枝干。
刺杀幼虫。9月份前孵化出的桃红颈天牛幼虫即在树皮下蛀食,这时可在主干与主枝上寻找细小的红褐色虫粪,一旦发现虫粪,即用锋利的小刀划开树皮将幼虫杀死。也可在翌年春季检查枝干,一旦发现枝干有红褐色锯末状虫粪,即用锋利的小刀将在木质部中的幼虫挖出杀死。
药剂防治。根据害虫的不同生育时期,采取不同的方法。六、七月间成虫发生盛期和幼虫刚刚孵化期,在树体上喷洒杀50%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倍液,7-10天1次。连喷几次。再就是虫孔施药,大龄幼虫蛀入木质部,喷药对其已无作用,可采取虫孔施药的方法除治。清理一下树干上的排粪孔,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向蛀孔灌注50%敌敌畏8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倍液,然后用泥封严虫孔口。
在幼虫危害期,可采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1)用1份敌敌畏、20份煤油配制成药液涂抹在有虫粪的树干部位;
(2)用杀灭天牛幼虫的专用磷化铝毒签插入虫孔;
(3)用植物百部根切成段塞入虫孔,并将孔封严熏杀幼虫。此外,及时砍伐受害死亡的树体,也是减少虫源的有效方法。
(4)生长势强健的樱花具有流胶封杀虫卵及幼虫的能力,故培养樱花强健的生长势是很好的预防办法。
咖啡豹蠹蛾
鳞翅目,木蠹蛾科。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寄主于茶、咖啡、荔枝、龙眼、柑桔、梨、柿、枇杷、桃、葡萄、枣等。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排粪孔,多沿髓部向上蛀食,造成折枝或枯萎。该虫在新茶区发生多,对幼龄茶树为害较大。成虫把卵产在幼嫩枝梢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梢内,向下蛀时,可直达主干基部,且常有回转向上蛀入其他枝条之现象,转枝为害时,多从直径lcm左右的主干蛀入。每只幼虫常可蛀害3—5个大茶枝。
形态特征
成虫
体形较小,灰白色。雄体长14~21毫米,翅展30~34毫米,雌体长18~25毫米,翅展28~45毫米。头部小,复眼大,黑色,球形。下唇须短小,黄褐色,仅达复眼中部。触角黑褐色,雄虫的基半部双栉状,栉齿细长,端半部细齿状;雌虫的基半部丝状。胸部具白色长茸毛,背面有3对青蓝色圆点。翅灰白色,在翅脉间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蓝色短斜纹,雌虫的清晰,雄虫的模糊;前翅的比后翅的明显;后缘及脉端的斑纹显著,跗节黑色。前足胫节突几乎与胫节等长;中、后足胫节各具端距1对。腹部灰白色(久放的标本呈褐色或暗褐色),背面中央、两侧共有5列青蓝色斑点;第8节背面青蓝色。雌虫的产卵管外露,长5~8毫米。雄性外生殖器的钩形突基部近1/3处显著向下弯,两侧边下折,背面观为尖三角形。抱器片狭长,基部较窄。
卵
椭圆形,长径不足1毫米,短径约0.6毫米,淡黄白色,以后颜色略有加深。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1~1.5毫米,头部深紫色,胸腹部淡红色。老熟时体长30~40毫米,头3~4毫米,体肉红至紫红色。上腭黑褐色,坚硬。单眼区有一深褐色小斑。胸部以前胸为最大。前胸背板黄褐色,略呈梯形,前缘有4个小缺刻,背面中央有一浅细纵线,背板前半部有黑褐色翼状纹伸向两侧,后半部近后缘有深褐色的横列小齿4行,第1行小齿成弧形向中部凸出,第2行微成弧形向前凸。第1、2行的小齿皆以中间几齿最大,向两侧依次变小,齿尖皆向后上方斜伸。腹部第9节后端有一与臂板等宽的褐黑色窄纹,褐黑色臀板两侧各有一颜色比臀板色略淡的斑纹。腹足趾钩双序环,臀足的为单序横带。
蛹
体呈长圆筒形,褐红色,长19~25毫米,头部先端有一上下略扁的突起,形似鸟喙。胸部背面略隆起,以中胸最长。腹部第2~8节均有小刺横列,除第2和第8节仅有1列外,其余各节皆为2列。腹末有臀棘6对,靠背面l对较小,靠腹面的5对较大。
生活史及习性
咖啡豹蠹蛾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贵阳)。翌年3月初继续蛀害,4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5月初始见化蛹,5月下旬至6月初大量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5~7天。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卵期15天左右,6月上旬便可见到初孵幼虫。由于成虫羽化时间不一致,故在林间几乎任何时候都可见到幼虫。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吐少量丝缀合木屑堵塞蛀道下方,然后在填塞处上方咬一斜向上方的圆形羽化孔,羽化孔表皮咬至略与寄主皮部分离,形成羽化孔盖,再在距羽化孔盖3~4毫米处的上方造一直径1.5~2毫米的小孔道,最后将小孔道与羽化孔之间再用丝与木屑缀合堵塞,形成蛹室,化蛹其中。蛹室宽4~5毫米,一般长30~40毫米,也有的长达70~80毫米。蛹经15~20天便羽化。羽化前,蛹借助体上的刺列蠕动至羽化孔口,顶开羽化孔盖,50~60分钟后半露于羽化孔外,脱蛹壳而羽化成虫。羽化后留下的棕色透明蛹壳,在羽化孔外久不失落,极易查见。刚羽化的成虫要爬至枝或叶等处悬挂,翅才能顺利展好。从破蛹壳到翅全展好需10~20分钟。初展的翅略带黄色。成虫白天静伏,夜间活动,趋光性极弱。雄蛾飞行力较强。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雌虫产卵前在枝干上爬行,并用产卵管不断探寻产卵场所,卵喜产于孔洞或缝隙处,几十粒至数百粒产成块状。每一雌虫的产卵量为275~667粒。未经交尾的雌虫也能正常产卵,但产出的卵不能孵化。卵经15天左右即可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取食卵壳的习性,3~5天后渐渐分散。分散的方式以吐丝下垂借风迁移为主,也有爬行迁移。幼虫多从嫩枝基部逐渐食害蛀入。当蛀至木质部后多在蛀道下方环蛀一圈,并咬一通外的蛀孔,然后向上蛀食,同时不断向外排出粪粒。粪粒呈长颗粒状,随虫龄的增加,粪粒由小变大,颜色由灰蓝变为淡黄蓝色。因此在蛀孔方向的地上常有显见的粪粒堆积,有时粪粒粘连成团,悬于蛀孔周围。幼虫危害长达240~250天,蛀害孔道一般长300~800毫米,少有转枝危害现象。绝大多数是一虫蛀害一枝。11月底逐渐停食,12月进入越冬阶段。据观察,幼虫期天敌有蚂蚁(种名待定)和白僵菌;又据唐祖庭等报道,还有小茧蜂、串珠镰刀菌等。
防治方法
(1)成虫发生期设黑光灯诱杀。
(2)刺杀幼虫,用细铁丝从蛀孔或排粪孔插入向上反复穿刺,可将幼虫刺死。
(3)及时剪除受害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经1—2年可将其控制。
(4)成虫盛发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10%溴·马乳油1000倍液、20%菊·马乳油1500倍液、20%氯·马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3000一4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
(5)幼虫初蛀入韧皮部或边材表层时,用40%乐果乳油柴油液(1:9)涂虫孔,防效高。